服务网点 联系我们 燃气价格
新闻资讯News
“健康码”背后,医疗信息化将从B端走向C端

一个小小的“健康码”,预示着医疗信息化已从医院、政府走入寻常百姓家,C端市场从0到1的步骤悄然完成。

2020年的新冠肺炎让“健康码”成为了人手一个的重要电子档案。无论我们出入何种公共场所,检验“健康码”已成为必不可少的重要程序。“健康码”不过是手机上的小小二维码,为何却能肩负为我国经济复工复产保驾护航的重要使命?因为这平平无奇的绿、黄、红二维码是我国已蓬勃发展二十年的医疗信息化产业的缩影。本次疫情,让这个鲜为人知的产业走进家家户户,使其在赢得社会目光的同时,也收获了各地政府与资本市场的青睐。

一、医疗信息产业简介

医疗信息产业是提供使用信息化技术支撑、改造、升级医疗服务的产业。从具体落地形式来看,可以分为医院内场景和医院外场景两大应用场景内的产品。

(一)医院内场景

医院,是医疗信息化在过去二十年的主要应用场景。医院由于病人数量多,且每个病人的病历也各不相同,同时不同的病人又会在不同的时段前来看病。每个病人的病历又有与之对应的药方、账单。可见与制造业能够分类汇总、统一采集归纳数据不同,医院在处理数据时要付出极大的人工成本,而往往这些成本就分摊到了医生、护士身上,造成了医护人员工作效率下降。其次,医院对于数据的容错率非常低,可能一位病人的病历或者药方在流转时出现了错误,就会造成难以挽回的严重后果。

医院管理系统(HIS)和临床信息系统(CIS)等医院内部信息管理系统为此应运而生。

医院管理系统是以医院的整个运营管理流程为基底进行设计,通过信息化技术帮助医院内部员工处理重复性工作的信息化系统。该类系统主要面向医院员工提供服务,不仅能减少数据在流转过程中产生的错误、失真和丢失,还能减少员工在重复性工作上付出的精力,提医院的管理效益。

临床信息系统则是面向病人与医生的辅助临床治疗的信息系统。尽管医院内部分门别类设置了许多不同的专科科室,但每一个科室仍然要面对许多不同的疾病。医生在诊疗与科研时都需要查阅浩如烟海的医学典籍,这就为信息系统提供了应用场景。例如医嘱处理系统、病人床边系统、医生工作站系统、实验室系统、药物咨询系统等等,都是为医生诊疗提供帮助的信息化技术。

(二)医院外

在医院之外,伴随着我国互联网快速发展,医疗信息化也开始探索C端市场。“健康码”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尽管是基于政府对疫情防控需要所设计的,但其本身就是一个小型电子健康档案。不可否认,当下区域卫生系统等面向健康人群的电子健康档案确实存在一定的隐私、伦理风险,但目前面向慢性病人群、高龄人群的健康档案已获得了广泛的接受和推广。该类健康档案往往配套相关的医疗服务内容,包括但不限于远程医疗、健康管理、生理数据监测等等,利用信息化技术提供及时、便捷、专业的服务。

二、医疗信息产业发展历程

由于医疗信息化主要市场为B端与G端,而医院又多为公立医院,因此该行业具有明显的政策导向色彩,往往行业的快速发展与当时出台的政策息息相关。回顾过去二十年发展历程,医疗信息化可以分为数据积累期、数据汇通期及数据应用期。

(一)1999-2009年:数据积累期

与常人所想的不同,医疗信息化并非是在近十年发展起来的,而是早在1999年就已经迈出了信息化的第一步:金卡工程。该工程实现了我国部分医院信息化的从0到1。而真正使医疗信息化来到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视野下的则是2002年至2003年的SARS疫情。

非典疫情暴露的公共防疫信息化不足问题,给当时管控疫情带来了极大阻碍。随后,全国范围内的医疗信息化正式提上日程,使得行业快速发展。当时卫生部出台了《公共卫生信息化发展纲要(2003-2010)》加强疾控相关信息化建设。数据显示,2001年我国医疗信息化市场规模仅约13亿元,而到了2007年已增至58亿元,历年增速基本保持在30%~50%区间。但因这段时期信息化软硬件发展不足,我国的信息化程度与国外相比仍然较低,处在一个数据积累的阶段。

(二)2009-2019年:数据汇通期

这段时期是医疗信息化行业乘“互联网+”的东风快速发展的时期。2008年医疗信息化首次被写入“医改”,强调以居民健康档案、医院管理及电子病历为重点加快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建设。后续央地政府指导建设国内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设立电子病历应用水平等级标准,同时加快推进新农合信息系统。2013年,政府发文推进分级诊疗,促进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印发电子病历应用管理规范,医疗联合体建设进入试点工作。

这一系列的政策为医疗信息行业带来了蓬勃发展。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医疗IT市场规模约72亿元,到2018年市场规模已高达492亿元,CAGR约21%,其中2008-2015年同比增速在20%~30%区间,2015年以后同比增速在10%~20%区间。

(三)2019-2029年:数据应用期

未来十年,是医疗信息化在数据积累和汇通后的应用期。与“互联网+”类似,新基建大面积铺开也为医疗信息化升级改进B端、G端产品,探索C端消费市场提供了基础。近年健康医疗大数据标准出台,DRGs付费试点开启并于2019年开始在部分城市落地,完善编码体系、技术规范与分组方案。政策推动医疗信息化从主导管理与支付的HIS逐步向临床诊疗信息化渗透发展,未来将实现更多临床数据应用、院内及院外信息互通共享。

三、医疗信息产业发展驱动力

(一)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政策利好

与之前非典类似,我国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治防控过程中,仍然暴露了部分二三四线城市公共卫生系统信息化不足的问题,中央出台重大政策加快信息化发展。2020年2月3日,卫健委发布《关于加强信息化支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强调为了充分发挥信息化的作用,要求强化数据采集分析应用(网络直报、与其他部门信息联动、统筹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积极开展远程医疗服务、规范互联网诊疗咨询服务、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加强基础网络升级改造和网络安全保障。

(二)互联网医疗蕴含的广阔市场

本次疫情意外暴露了互联网医疗的广阔市场。由于疫情期间大量医务人员被抽调至疫情严重地区参与新冠肺炎防治,为避免医院出现交叉感染,各地医院专科门诊都停止运作,这导致大量慢性病人、急性病人的诊疗中断,能够协调异地医疗资源的互联网医疗意外获得了大量病患的尝试。

基于这一现象,政府部门也随之颁布相关政策。2月8日,卫健委发布《大力开展互联网诊疗服务》的通知,强调充分发挥互联网诊疗咨询服务在疫情防控中的作用,同时做好对互联网诊疗服务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动态监管,对医务人员资质、诊疗行为、处方流转、数据安全的监管工作。

一个小小的“健康码”,预示着医疗信息化已从医院、政府走入寻常百姓家,C端市场从0到1的步骤悄然完成。正如6月30日深改委第十四次会议中所提到的,要高度重视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医药卫生领域的应用,重塑医药卫生管理和服务模式,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服务效率。这给医疗信息化产业带来了长期发展的政策基础,未来各地政府部门也将陆续出台政策,释放利好。(数字医疗)

返回